1.   【深入了解佛法】

有些人不了解佛法,以為有苦惱或不幸的人才需要宗教;以為佛教是消極、逃避現實的,這是錯誤的觀念。其實是有知識、有志節,要追求宇宙真諦、深討生命奧祕之士,需要了解宗教--尤其是佛教。 

2.   【真正的灑脫】

人生難得灑脫,要灑脫必須擁有宗教精神及人生目標,才能得到真正有意義的灑脫!

3.   【運動家精神】

佛教徒應具足運動家的精神,只要肯精進,一定可以到達終點--佛的境界。

4.   【宗教的力量】

宗教的力量,不僅能鼓舞人們的身心,並能帶來心靈的淨化。

5.   【心胸光明磊落】

世間事都是相對的,只要我們以真誠的愛心待人,以光明落的心胸任事接物,則人生到處都充滿真善美。

6.   【禮敬諸佛】

正信的佛教徒稱「禮敬諸佛」,不只是「拜佛」,而是要學佛陀的大慈悲和大智慧。

7.   【佛教的絕對論】

欲以出世精神做入世志業,必須抱持:「絕對要任勞」、「絕對要忍怨」、「絕對要有愛」、「絕對心存快樂」……,這是佛教精神的「絕對論」,也是與世間法「相對論」所不同之地方,更是利生事業臻至完美境界之關鍵。

8.   【救世的良藥】

佛法是救世的良藥--因為世間的眾生,常處於病與貧的狀態中。無論天然災害或人為禍亂,都是因為不調和而引起的病態;既然產生病態,即需治世的良藥,佛法就是最好的良藥。

9.   【拾己為人】

佛教的真正精神在於不為自己,一切只為眾生求安樂,寧可拾己,以自己的犧牲使他人得到安樂。

10.   【人人都有菩薩心】

人人本具一顆菩薩心,也具有和菩薩同等的精神與力量,此力量即慈悲與智慧的力量,它恆藏在人人內心的本性。

11.   【菩薩行者】

菩薩行者心懷慈悲,常起利益眾生的念頭,無論到任何地方,心都無畏懼。因此,若能做到以愛待人、以慈對人,則不惹人怨,亦能結好緣。

12.   【學習大無畏】

行菩薩道,要經常接受考驗。遇到困難與危險時,要學佛陀大無畏、大勇猛的精進精神,心無畏懼、志不退縮,不斷向前邁進。

13.   【歡喜別人成就】

我們應為別人的成就生歡喜心,視他人的成功猶如自己的成就,這就是菩薩心。常常抱持利益眾生之心,就可永遠不離喜樂。

14.   【惟慧是業】

菩薩之情廣大無邊際,能包容宇宙,能無限量地愛一切眾生,絲毫不求眾生的回報。菩薩常念知足、安貧樂道,所追求的只是智慧,所以說「惟慧是業」--依智慧而行動,這是凡夫與菩薩不同的地方。

15.   【發揮良知良能】

人人都有佛性,只要能發揮良知良能,沒有一個人不能去救人、去造福人群;這分救人之心,就是菩薩心。

16.   【如何成就道業?】

欲成就菩薩道業,必須擁有不畏心勞、不懼身苦的精神毅力,勇往直前,方能達成。

17.   【清水之愛】

菩薩的愛像一杯清水,可以從上透視到底,沒有一點色彩,此即「清水之愛」。

18.   【真菩薩】

菩薩不是土塑木刻的形象,真正的菩薩能做事、能說話、能吃飯,能尋聲救苦隨處現身。

19.   【人生的價值】

人生的價值在於功能而不是形象,形象沒有價值。

20.   【歡喜付出】

要做菩薩,就要發恆常心。菩薩決不把「付出」當成苦事,而是抱持遊戲人間的歡喜心去付出。

21.   【扮演自己的角色】

人間如舞臺,人人都在舞臺上扮演各自的角色。

22.   【真正的靈感】

寺院中木刻、石雕的佛菩薩像,只是供我們攝心,真正靈感的佛菩薩在每個人的心中。

23.   【愛惜人身】

一切功德由時間所累積,一切功德由我們身體行動所成就;所以,我們要好好愛惜人身。

24.   【及時行善】

要好好利用我們的身體,趁能自由說話、走動的時候,趕快多做利益人群、宣揚佛法和導人向善的事。

25.   【遵從良醫】

人都有生老病死,有身體就有病痛。佛陀曾說:「我如良醫,知病說藥;服與不服,非醫咎也。」既知有病,就應遵從良醫的診斷治療,免除身體苦患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