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  【誠於內,形於外】

一個人的修養如何衡量?應是在誠於內,而形之於外。待人接物、言談舉止……,一切行動都充分表現內在的修養。

2.   【救世先救心】

要救世必須先救心,心誠則身端行正;要家庭和睦,必須先從個人的修養開始做起,然後再以一個和睦家庭去教化、影響其他的家庭,則家家和睦,社會安詳和樂。

3.   【深思熟慮每包話】

時時刻刻注意自己所說話,每一句話都要深思熟慮,是否合情、合理、合法?是否利益眾生,開導人心,使人開解煩惱?

4.   【問心無愧】

修行要抱持一個原則與信念--為佛教、為眾生,行為要光明正大,再大的委屈與打擊也要忍受,凡事做到問心無愧的地步。

5.   【人群磨練】

人的習性不同,各如其面。修行必須走入人群,和不同習性的人互相磨練、適應,並圓融共處、和睦相待。

6.  【最堅強的人】

行忍辱的人,是一個最堅強的人,任何人與事都擊不倒他;能忍,才能成就天下大事。

7.   【不毀謗同道】

修行除了自度之外,還要度人;時時刻刻培養善根(智慧)、慈悲(福德),絕對不侵犯、毀謗他人,尤其不侵犯、毀謗同道者。

8.   【不傷害別人】

人往往為了愛自己而損害別人,所以佛陀教導我們:修養的第一個條件,就是不去傷害別人。

9.   【彼此感恩、行善】

社會是群體的,只有一個人好或只有一個人向善還不夠;希望擁有一個好家庭、好社會,就必須人人行善、彼此感恩。

10.   【個人是社會的起源】

社會形態源自於家庭教育,家庭教育源自於個人的修養。若能先培養好個人修養,進而料理好家庭,社會秩序自然能漸上軌道。

11.   【何謂修行?】

所謂修行,即「修」心養性,端正「行」為,常存慚愧心勤勉精進。如修學而不精進,不知反省自己,就是沒有慚愧心;心無漸愧者,行為必然不端,遑論修心養性?

12.   【福至心靈】有量就有福,有福心就靈,是謂「福至心靈」。

13.   【不要小心眼】為人處事要小心、細心,但不要「小心眼」。

14.   【步入解脫門】

平常要多調伏自己的心念,培養正確的人生觀。若能降伏「憂煩」的魔軍,看淡世間的利欲,得時不貪著,失時無掛礙,這才是步入解脫門。

15.   【時時尊重他人】

若想在世間成就事業,一定要先成就自己的品德;要成就品德,必須先從「隨時隨地尊重他人」的基礎做起。

16.   【練心】

人生在世,常會接觸複雜的人事;所謂「修行」,就是要藉複雜的「人與事」來練心。

17.   【不散播是非】

無意間的散播是非,雖然沒有傷害別人的身體,但是卻毀壞別人的名譽與形象,這種罪過比傷害別人的身體還嚴重。

18.   【啟發自我覺性】

修行,得靠自己精進地啟發自我靈明的覺性,不能期待不勞而獲的成果。

19.   【以眾人為重】

學佛要注重道與理,關心人及事。能以眾人為重,不計個人得失,在日常人事中自我磨練,以毅力、勇氣突破障礙,才是真正學佛的精神。

20.   【苦修】苦修,是清心少欲、磨練吃苦的心志。

21.   【放棄憂愁惶恐】

人一旦生活在憂愁惶恐中,就很容易喪失自信心而陷入怯懦與逃避的深淵。

22.   【不談神通怪力】

除了對人與事必須信實外,講經說法也要合情合理,不可談神通怪力、聳重人心的言論;如此,才能提高正信的智識水準,引導眾走善道。

23.   【修學三要】

修學者三要:一、要有赤子之心--直心是道場。二、要有駱駝的耐力--工作時,要有駱駝般的耐勞和耐力。三、要有獅子的勇猛--努力精進如獅子的威猛。

24.   【同參】

同參,是同修間彼此相互切磋、去除習氣,唯存清淨佛心的意思。

 

25.   【同道】

同道,是指同修間若有錯誤的行為,可彼此更正、相互惕厲之意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